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详情
于言呐喊,于行拓荒: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时代人物刘道玉
管理员 2018-11-25
分享:

2018年11月24日凤凰网在北京举办以“中国智慧·筑梦中国”为主题的“致敬四十年盛典”,该活动旨在虔诚礼赞四十年最具新时代典范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进一步为新时代凝聚奋进新动力,奏响新时代“追梦”、“筑梦”新华章。刘道玉先生因为在中国教育领域卓越非凡的贡献,获得四十年“时代人物”特别荣誉。

刘道玉先生作为教育界改革代表人物,1977年曾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很大作用,在1981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掀起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措施主要包括:

1.取消政治辅导员职务,开设导师制和学术假制。使得教师队伍形成学术至上的作风。

2.学分制、主辅修制。使学生可以自主形成知识结构。

3.转学制。让学生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4.插班生制、贷学金制。为学生的学习广开“方便法门”。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开创了武汉大学自由独立的学校氛围,使得武汉大学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成为全国学生最向往的学校。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光辉历程,向那些推动过社会进步的时代人物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的普通大众的一次致敬。获得四十年“时代人物”特别荣誉的有:

一、特别致敬: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专家龙永图

二、学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高尚全

三、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四、金融家: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周道炯

五、教育家: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

此外,致敬的企业家中还有武汉大学杰出校友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等人。

刘道玉先生今天发言的主题依然是围绕他最为热爱的教育事业,但是由于夫人身体抱恙需要照料因而没有亲自出席现场,由其长子“夸父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千人计划”学者刘维宁代为领奖发言。

刘道玉长子刘维宁出席“中国智慧·筑梦中国”致敬四十年盛典

题目为《寄语于中国教育之未来》。以下为刘道玉先生讲稿原文。

寄语于中国教育之未来

大会主席,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十分高兴参加时代人物致敬盛典,感谢凤凰网和中新网的邀请。今天是我85岁生日,这是一个巧合,是我一生值得纪念的日子。

我是一个老年教育工作者,如果谈一点感想的话,还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借此机会谈一点对中国教育之未来的认识。当今,人们对我国教育多有诟病,原因何在?我认为是中国教育患了狂躁病(盲目追求高大全)、浮肿病(外强中干)和虚脱病(精神虚脱和道德滑坡),而且病得不轻。有病并不可怕,如果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医治,完全能够治愈,但可怕的是有关部门不承认有病,更可怕的讳疾忌医。

那么,中国教育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唯一的出路在于改革。什么是改革?改革是破旧立新、革故鼎新,不破旧怎么可能立新?改革不是名词,也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所谓动词,就是要行动,要改变,要重建。正如创新理论创始人约瑟夫·熊彼特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所说:“行动——光有理想是不够的,只有行动起来,努力改变现状,才是真正对理想的拓荒。”窃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之所以迈不出步伐,正是缺少了这种精神。

历史经验表明,改革必须以思想启蒙为先导,以营造改革文化来滋润,以教育实验来推动。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并不是教育强国。前苏联教育家阿.波瓦利耶夫曾说:“教育是一块伟大的实验场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随之改变。”我国拥有无与伦比的教育资源,希望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地投入到这个实验场地里来,创建我国未来的新教育。什么是未来的新教育呢?我认为,未来的教育应当是人性化、个性化、多元化和智能化的模式。当今,我们面临的是智能化的社会,必须以智能化重新设计学校,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重新组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唯有如此,教育才能适应智能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应对人工智能高度发达对人类提出的挑战。谢谢!

发言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里面包含的除了对于刘道玉先生教育改革实践的认可,也是对改革开放的创新进取精神的赞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向改革开放历程中影响整个时代的人物致敬!

盖夫秋之为状也……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节选自欧阳修《秋声赋》

今天,有一位珞珈山上的老人迎来了他85岁的生日。而在11月29日,武汉大学也将迎来她的第125个华诞。自1953年踏入武汉大学成为一名珞珈山的孩子,再到后来在这方珞珈灵土上工作耕耘,可以说,他的大半生都紧紧地跟武汉大学联系在一起了。

寿,

人生何不想长寿。

惊回头,

已是白发头。

(节选自刘道玉《十六令》)

1993,刚迈入花甲之年的刘道玉先生在校友们庆祝他生日宴会上即兴吟咏了这首小令,自1953年到1993年,四十载的春夏秋冬已将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的青丝染成了白雪,这四十年里,年轻的武汉大学从不久前经历的全国院系调整风潮后的四分五裂,成长为跻身全国最顶尖高校队伍之一,而最令人热血向往的八十年代,更是成为了当时全国年轻人向往的乌托邦。

刘道玉老校长在武汉大学的教育改革,给这所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就像春天播下的一粒种子,不断生根发芽,而如今已到了收获季节。从珞珈山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学子,带着入校时青涩的喜悦和离开时自信的笑容,共同投入到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大潮之中,在这个机遇与转型并存的时代里,向世界展现出了珞珈人的风采。如今武汉大学真正已成为一座“万林”,这里有睿智博学的学术大师、有进取创新的科研团队、有勤奋好学的莘莘学子,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延绵传续的早已深藏武大人心中的自由独立的思想。如刘道玉老校长在2008年最后一次公开给学生发表演讲时讲到的“以人为本、大学独立、思想智勇、学术至上、学风民主、创造不止”。

刘道玉的一名学生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有人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我是不认同的,在我心目中,老校长刘道玉就是完全的中国士大夫的气质的集合。君子坚守正道,温润如玉,坚持本心,舍己为人,这正是刘道践行了一辈子的“路石精神”,所谓路石,就是作为校长,教育工作者,要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甘愿当一枚铺路的石头。”

值此刘道玉先生85岁大寿之际,我们向他献上最诚挚的祝福,祝老校长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上一篇:武汉大学广州校友祝刘道玉校长85岁寿宴暨于刚学长夫妇向刘道玉基金捐赠仪式 下一篇:武汉大学广州校友祝刘道玉校长85岁寿宴暨于刚学长夫妇向刘道玉基金捐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