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详情
拓荒与呐喊:刘道玉的教育人生
胡孝文 2011-11-30
分享:

刘道玉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上世纪 80 年代的教改风云人物。“刘道玉”三个字深深沁入我的内心,还是在 2005 年“钱学森之问”发轫之时。钱老对来访的温家宝总理发出“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了杰出人才”的感慨一下子触动了大家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当时我供职于《世界知识》杂志,受媒体追捧的“刘道玉”自然进入我的视线。真正觉得自己应该为“钱学森之问”和“刘道玉”做些什么的时候,还是在我从事图书编辑以后的 2009 年。

小人物的“敲门”

曾经在教育口“晃荡”多年的我,深知中国应试教育积弊甚多,沉疴难返,导致的现状是教师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作为图书编辑,我就是在那个时候有了《中国教育沉思录》图书的策划设想。于是,我找到了长期关注中国教育问题的两位先生,希望他们以对谈的方式梳理一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中的求解之道。他们二位很忙,便郑重地为我推荐了刘道玉校长,认为他是这个选题最合适的人选。

其实,自 2005 年之后,“刘道玉”就成了我关注的一个关键词。我在网上浏览了他当年出版的《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除了温暖还有感动。一个如此“受伤”的人还仍然对教育事业倾注心血,坚韧不拔,痴心不改,除了西南联大时期的一些大的教育家之外,在“功利化”教育的当下,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人了。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孤独并注定悲情的教育实践者。

2010 年 5 月,我不揣冒昧给刘校长写了第一封信,请他就教育理念、办学体制、学生培养、 学术风气、国际比较等十个方面的问题在学理层面加以梳理和反思,并探讨当代教育的出路。信发出之后,心里很忐忑,一个无名小辈的“问候”能有什么结果呢?权当做一次问路投石而已。

没想到,两天后老先生给我回复了。他很认同我的看法,并对我“尚不到不惑之年,思想如此成熟”表示了赞赏。但因年近 80,“疾病”常来敲门,加上手头正处理几部书稿,所以婉拒了我的请求。我便提出了出版他自传的设想。我知道书的版权期已到,在教育问题全国如此关注的大背景下,出版他的自传增补版意义非凡。在十多封信件的交往中,老校长最终被我的诚意感动了,决定与原出版社做一个版权了断,将他的增补版交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问世。

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先生的一生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他 1933 年出生在湖北农家,在武大上完本科,后师从曾昭抡先生从事化学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中苏论战“白热化”的1962年被派到苏联留学,成为当时苏联科学院院士、国际有机氟化学权威克努杨茨门下唯一的中国学生。1963 年 7 月,他又作为著名的“反修战士”紧急回国并受到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的两次接见。周总理建议他去中国军事科学院工作,被他婉拒,而执意要回武大“报效母校”。“文革”发动后,他的“身份”不断发生变化。先是被“文革”小组副组长王任重提名为北大“文革”联络组组长,受到重用。但后来却被斥之为“保皇派”、“走资派”、“苏修特务”、“百万雄师”的黑高参、炮打中央“文革”的“黑炮手”等,受审查批斗,历经磨难。

“四人帮”被粉碎后,他被“借用”到教育部,担任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主抓高等教育的拨乱反正。在邓小平召开科教座谈会期间,他作为座谈会的组织者之一,曾建议来自武汉大学的代表查全性当面向邓小平建言,废除了“文革”中盛行的大学推荐制,从而恢复中断多年的高考招生制度。应该说,高考制度的恢复,刘道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考的恢复,是全国改革的先声。就是在这种春潮涌动的关口,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却教育部一切职务的刘道玉,回到了武汉大学,旋即被任命为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1981 年 8 月 21 日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当年,他 48 岁。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国务院对他的任命,并说刘道玉“是我国解放后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重任在肩,期待无限。

“卧薪尝胆,十年雪耻!”

武大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属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解放前就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是全国的五大名校之一。但长期受“左”的影响,在刘道玉接手的时候,用他自己的话说,武大“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全国科学技术发明成果是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是零;获重大发明奖的研究成果也是零;有影响的学术专著是凤毛麟角……。武大跌落至教育部直属 23 所大学中的第 22 名!为此,他立下了“卧薪尝胆,十年雪耻!”的誓言。

如何雪耻,那就是改革。为求取名师,他求贤若渴。他得知湖南新华印刷厂一个叫杨小凯的校对工人非常有才华,但由于户口不能进京而没有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用时,立即派人到湖南,把他和妻女的户口调到武大。为了让其安心工作,刘道玉又疏通关系将杨小凯及其父母的“历史问题”彻底平反。当杨小凯的成果获得美国经济学家的重视后,他又顶着压力,批准杨小凯赴美。

实践证明,刘道玉是慧眼识“珠”。杨小凯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国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他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裔经济学家。不幸的是,天忌英才,杨后来患了肺癌,于2004年7月在澳大利亚病逝。

十年生聚,十年雪耻。可惜的是,留给他教改实验的时间只有8年。就是短短的8年,他推行了导师制、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贷学金制等多项创新,将这所百年老校推得“风生水起”——他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勇于探索。他们可以登上讲坛辩论,不爱听的课堂可以不上,可以与校方对话,可以成立各种社团;他鼓励教师搞科研,为此成立了出版社和实行“学术假制”; 为活跃学术思想,开展学术讨论与争鸣,培养年轻学术带头人,他成立全校青年教师科学与技术协会,举办学术沙龙……

一时间,平等、自由、民主之风盛行武大,推行创造教育的珞珈山成为大学生们和高校教师的“向往之地”。武大,不折不扣成了高校当中的“中国的深圳”!在其任上,武大人获得了32项国际水平的奖项,属国内首创的就有38项,并建立了国家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

超前意识的改革,从中国历史来看,无一难逃失败的结局。其实,以刘道玉狷介耿直的文人个性,在上任之初就埋下了他“官运”的悲剧。1988年2月,刘道玉的教改画上了休止符。被免职的这一年,他刚刚54岁,正年富力强,激情满怀。

他是个“战士”!

被免职后,刘道玉是走,还是留?人们多以为他会离开这个“伤心地”,一走了之。但刘道玉还是留了下来。他痛下决心,“绝缘”官场。他婉拒了李铁映让其去国务院负责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的任命,推却了海南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当校长的邀请,专心创造教育的研究,并把目光转向了校外的民办教育。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他想办亚洲高等管理学院而未成;想办中国实验大学而泡汤;他想在海南办中国教育试验城,海南省支持,但未获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最让他伤心的是,在武汉一手创办了 6 年的新世纪外国语学校,也因为投资人跑了而在2000年来临之际夭折……关张之际,他和全校教职员工一起嚎啕大哭……

办学、实验,一个个失败,刘道玉感到“无路可走”的悲凉!但欣慰的是,他的创造教育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先后出版的“创造教育三部曲”,从理论、思维训练到实践,形成了完整的创造教育体系,即“SSR 模式”(第一个 S 代表自学或独立学习,第二个 S 代表课堂讨论,R 代表科学研究)。“这既是我自20世纪80年代起研究创造教育的一个总结,又是我献给以创造为特征的21世纪的一份礼物。”刘道玉后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他的“SSR 模式”已经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中国高校至今在“钱学森之问”上没有举措,这是刘道玉的无奈,又何尝不是科技泰斗钱学森的尴尬呢。息兵罢战,不是他的性格。他是个战士,为达目的,一往无前是他的个性。他最终选择了——呐喊。

“当世校长,几人能够?”

先生近 10 年来持续不断地对教育改革的呐喊,就是本书最新的亮点。他在《南方周末》发表的《中国教改十意见书》振聋发聩;他在清华校庆期间让清华反思的呼吁,值得当前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深思;他在南方科大遭遇“严冬”的时候给朱清时校长鼓劲加油……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这是先生比较喜欢的诗句,也是他一生教改精神的写照。“逆耳忠言”的背后,实际上饱含了先生对中国教育的一腔热忱和揪心之痛。

除了对教育的最新思考外,我还建议先生增补他对易中天、野夫等学生的体贴和关照。因为这恰恰能反映一个为师者的情怀。因为对先生教改精神的敬仰和“留在武大”的知遇之恩,易中天尊称先生为“永远的校长”。在今年易老师 16 卷本文集首发式上,易老师特地把先生从武汉请到北京作为他文集出版的见证人之一。先生到北京后,邀我一同前往,我也因此谋面先生,并与易老师一见。先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西装革履,满头银发,尽管得过中风,但是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丝毫没有这个年纪的老态。易老师也很热情。当我提出请他为先生这本书写点什么的时候,易老师当即应承下来。这就是本书的序言。尽管易老师现在名满天下,但学生为先生写序,在常人看来是有点不合常理,但这,恰恰能体现先生与易老师之间非同一般的师生情缘。

野夫是自由作家和诗人。他的泣血之作《江山的母亲》和在北影礼堂为四川罗江地震募捐的义举,让我喜欢上了这个粗犷血性而又情感细腻的土家汉子。他就是因先生的插班生制度而成为武大中文系第二届作家班成员,在因朋友诬陷入狱时得到先生的保护。他在《大德无言》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余求学时,久仰先生,于座谈会上远望而未敢亲謦咳。后入囹圄,故旧犹多回避,先生竟率博士探监,且留影合照。又每年捎药食诸物,以为慰藉。余出狱后亦多蒙先生关照,生死肉骨,海天高恩,当世校长,几人能够?

“当世校长,几人能够?”这是野夫的质问,也是我们的呐喊! 此外,书中还增补了先生花甲之年之后,对人生的反复体味和思考。这些文字,除了先生修身养性的人生感悟外,还观照了当下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有的人受到我的培养而成才,但他却忘恩负义;有的人受到我的器重而擢升,但他又背弃我;还有的人,因犯错误受到我的保护而摆脱困境,但他却又写书恶毒地诽谤我。更多的人,在你得势时,他紧跟你,但是一旦气候变幻,他们马上变脸,或揭发批判,或划清界线……”先生自传里的这些话,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先生现在还住在武大校园里,想必很多年轻的后生已经不知道他了吧。但我想说,从教改实验的拓荒者,到今天高教改革的呐喊人,刘道玉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武大这片热土。武大,也因为有了先生,将会绽放出更多的光彩;也因为有了先生“杜鹃啼血”般的呐喊,中国教育才将会在“创造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

上一篇:刘道玉:一位超前的教育改革家 下一篇:刘道玉:一位超前的教育改革家